
莆田春节作文汇总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莆田春节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莆田春节作文 篇1又是一年春节,我就用笔来记录下春节的前后,去体验、去享受这美好节日带来的快乐。
莆田的春节,是庄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摆上一大桌供品,祈祷一家人在新一年里万事如意。干完这些后,每家每户放鞭炮,趴在窗上看着火花中的街道,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莆田的春节,也是热闹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丰盛的年夜饭。吃晚饭后,这便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了——发压岁钱。当那一个个鼓鼓的红包赛到手中的时候。有些小孩,道声谢,一溜烟似的跑到一边数钱去了。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钱交由大人保管。八点时,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果说大年三十的晚饭是味觉上的年夜饭,那么春晚就是视觉上的年夜饭。快到十二点时,真正的高潮来了,不知是哪家开了个头,不到两分钟,整条街便“噼里啪啦”热闹了好一阵。邻里间说上几句吉祥话,我们小孩子便拿上几根烟花在空中挥舞,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热闹程度不亚于往年。
莆田的春节,是欢快的。初一要“游春”。我们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华山、南少林。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正好点燃了我们的热情。穿梭在九华山茂盛的丛林中,心情愉悦;置身于南少林雄伟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节,是辛苦的。初二上壶公山烧香。由于我们去时已晚,所以车子开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动弹不得,只好弃车而行。好不容易上了山,望着那排得就像是长龙一样的队伍,我不禁有些忧郁:“天!这么多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排队。当站在队尾,我终于才意识到,什么叫“龙的传人”。
莆田的春节,这是多味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永远爱我们的家乡,爱它那纯朴的民俗!
莆田春节作文 篇2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到年末了。在26日那天,我们全家来一次大扫除:爷爷、姥姥把一些没用的东西挑出来,整理成一堆,用绳子捆结实了,放在门口,有出门时把它们卖了。母亲把一些累积的衣服拿出来洗,并把厨房的抽烟机、墙壁瓷砖擦一遍。父亲则干些高处的活。我擦所有的玻璃。干完这些以后,我们累的腰酸背痛,站都站不起来。
转眼间到了三十。早上,我和母亲上菜市场买菜,把鸡、鸭、鱼、肉、菜全买齐了。晚上,我们家吃火锅,大家说说笑笑,开心极了。饭吃完了,我们都坐在床上看春节晚会。到了十二点,人人忙着放鞭炮,烟火什么,把热闹,温暖,喜气送到每个角落。父亲把红包分给爷爷姥姥与我,这时数小孩欢喜,大人忧了。
初一时,外公他们来我家拜年,欢笑声、贺岁声、嗑瓜子声……回荡在客厅里,把房子装扮的有声有光。
初二在家里看书、电视……
初三去饭店吃饭,姨姨请客,因为姑姑过生日,过生日肯定有蛋糕,“5、4、3、2、1”冲啊,我们把奶油往姑姑、姑丈、大表哥脸上涂,表哥洗脸时,往他头上泼水,然后飞也似的逃回去。
初四去舅妈家拜年,鞭炮一串一串地放,分外热闹
元宵到了,大家游行、举旗、烧香,玩得开心,走得没力气。
莆田的春节虽然没有北京的热闹,但它一样给我们带来喜庆!
莆田春节作文 篇3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扫除,我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气。尽管奶奶端来了红团慰劳我的胃,我还是直埋怨。可是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了我的嘴。
腊月十六,丰盛的尾牙宴,到处是喜庆。而为过年准备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飞向春节。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满是菜肴,狼吞虎咽一番,鞭炮声也就响了。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但是,长辈们摆上一桌辞年宴后,便每个人给我一个红包,让我精神大振,到十二点还充满活力 春节终于到了。早晨起来,一碗搁满香菇、肉和青菜的长寿面摆在前面,还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着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满兜的糖果,往后吃了一整个月。
初二,不能串门,大街上一片死寂。 初三,又屁颠颠地跟在大人后面,去给各家讨糖果。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这是莆田特有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倭寇在除夕进攻莆田,人们血战两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灵。但是,因为打战,所以没有过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过年,从此,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声停了。小孩们背起书包,大人们拿起公文包,一切恢复正常。唯一不能忘怀的是逝去的快乐。
莆田春节作文 篇4莆田人的春节,似乎更为热闹。一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些复杂传统的讲究。
莆田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都要送神。就是烧贡银,金元宝,跪在垫子上,双手合十,拜上三拜,再献上几句保佑的美词。燃放一串长龙鞭炮,小孩们就到商店买上几盒蜘蛛炮,更显春节的脚步在迈进。
莆田人总是匆匆忙忙地准备年货。街上一阵阵新年的气氛,热闹非凡。衣服店里人满为患。商场里人挤人,你推我,我推你,走出来的总是提着几大包货。公交车也堵了,人们向上挤,眼看车门就要关了,他也紧跟上一步。路旁的小摊小贩也是占满了大街小巷。买年货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挤也挤出了年味儿。
过了二八,店铺的伙计也赶回家了。兜里揣着钱的高兴,没揣钱的也高兴。
除夕通常在大年三十,今年闰年,在二十九就过了。
除夕夜,全家围炉,洋溢着满满的亲情。每家门前或窗台都挂上了一盏盏红红的灯笼,上面写着姓氏,门旁贴好了对联,屋内的卧室旁也贴上了。在外工作的儿女,也会在大年赶回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团圆饭。香味从每一家的窗户飘出,这个家,这个村庄,这个莆田与整个中国,拿出筷子,夹给孩子,夹给爸妈。
正月初一。除了老人、大人,小孩子都起得晚。初一的早上,吃的是长寿面,家家煮的都不一样,但是碗里一定有紫菜和花生。这一天,小孩随着父母走亲访友,因为到了初二就不能串门了。
农历初二。也是吃长寿面,那天只能待在家中。这让我们的头脑回放历史。在初二那天,因倭寇攻陷,城镇民不聊生。乡亲们纷纷回家,埋葬死者,重建家园,并向亲戚传告家人平安与否的信息。因而初二这一天,一概不能出门,以免给亲人带来晦气。莆田人仍然铭记传统。
初三,店铺伙计都回来了,放鞭炮,就开一天,又关了。
莆田人的大岁是在初四。在那年因被倭寇攻陷,没有过春节,在初四再次围炉。在那一晚,人们一家坐在桌子围成圆形,团团圆圆。那一张张脸上,是对自己对家人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
莆田的元宵大多是在十二、十三、十四,少数在十五。那天,游灯,跑灯。这天早上,还有抽签,一村40多户人家,一家一家来拜,亲人没有回来的,就叫孩子一起拜,香也多拿一枝。晚上,大人小孩都去看游灯,老人们在很晚的时 ……此处隐藏3584个字……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还要摆上“五果”,这是一种小米糕,印成圆形
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贡银”,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烧“贡银”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祭品可以再用来祭祖宗。祭祖时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饭”,还要烧“纸钱”或“银宝”、“银纸”。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
莆田人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都要备办“红团”“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莆仙人辞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为多。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开始辞年时,要在院前摆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
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烧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莆仙人看重亲情,除夕夜围炉时,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里团聚。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讲究古例的人家,还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意思对小孩子是已增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则是夫妻恩爱。压岁,其谐意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五、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莆田春节作文 篇8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节日的喜悦。
莆田与全国各地一样过大年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都包用糯米粉为原料的红团,它的含义相当于内地的饺子;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的红团有两种口味:一种是绿豆,一种是糯米都香甜爽口令人开怀。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准备开始贴春联了。贴春联也是全中国人特有的春节习俗,它把各种各样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可为什么两边留出白额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问爷爷,爷爷说:“三百多年前,倭寇到莆田一带盘踞多年,打开杀戒,直到戚继光赶来,才赶走他们,但此时已是春节,于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思念,人们在春联的头上加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原来是这样,咱们莆田人的春节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继往开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咱莆田称之为“围炉”,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接下来的几天便是亲朋老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这时候我们走亲窜友也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红包,真是喜气洋洋,还有喜庆热闹的元宵,在接下来的这几天,又开始新的狂欢了,我满心期待。
古人曾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节日过后,在20xx年的开始,开创我的美好未来。
莆田春节作文 篇9在莆田除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