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作文 > 春节

《忆春节》作文

时间:2023-05-01 22:27:17
【精华】《忆春节》作文8篇

【精华】《忆春节》作文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春节》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春节》作文 篇1

20xx年悄然而去,留给我们只是那一段美好的回忆,春节记忆。

春节期间,“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阵阵鞭炮声连续不断的响来,家家户户门口都贴有春联,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祝福,有的在给朋友发短信,有的在登门拜访,甚至在电视里也有主持人的祝福,春节可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

大年三十,人们最盼望的一天,那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奶奶家,家里灯火通明,喜气洋洋,窗外的爆竹声声响,桌上摆满了佳希,全是一些大鱼大肉,当然还有一些蔬菜,香气自然是滚滚而来,让我垂涎三尺,恨不得上去大吃特吃,奶奶说:“可以开始吃了。”话还没说完,我伸手拿了一个特大号的鸡腿,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它象征着红红火火。

吃完团圆饭后,弟弟和妹妹就吵着大人们放烟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爸爸带着我们去放烟花,各色的火焰不断地映入眼帘,绿的,像轻飘的叶子,左右飘动,红的,像成熟的果实,让人垂涎三尺,黄的,像活泼的精灵,白的,像洁白的蝴蝶,尽情飞舞,时强时弱的鞭炮声荡响在耳边,回到屋子里,我们全家围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的看着春节晚会。

虽然春节过去一个多月了,可我还想念着它,因为它毕竟带给我们快乐,它多么像甘甜的美酒,浇灌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春节,多么像一颗香甜的糖果,使每个人笑涿颜开。我喜欢过春节。

《忆春节》作文 篇2

春节快到了,往年春节时快乐的情景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前年春节,我的弟弟们还刚出生不久,全家都在为他们俩忙活,当然我也不例外。爸爸妈妈围着弟弟们团团转,一会儿为他们洗尿布,一会儿为他们喂奶,而我则在旁边拨弄着他们的小脚丫,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小弟弟醒了,我跌跌撞撞把他抱给了妈妈。妈妈正在包饺子,只好由我来哄他。我把我们家为春节而买的彩虹带围在他身上,他活像一个大大的玩偶。晚上,尽管天气寒冷,我们还是下楼放烟花。弟弟们一会儿被鞭炮声吓得呆住,一会儿又被迷人的烟花吸引住。烟花放完了,弟弟们仿佛还没有看够这新奇的景象,哭闹着还要在楼下。我们把他们带回家,刚好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全家便像蜗牛一样窝在沙发里观看。咦?怎么不见弟弟们的踪影?原来他俩在沙发上忘乎所以地傻笑,不知是想起了什么开心事。

一想起春节,便想起许多:弟弟们成长的足迹、收到的压岁钱、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这些全都印在我心里。

《忆春节》作文 篇3

说起春节,你说我是该高兴呢?还是该不开心呢?说实话,我真是又开心又郁闷。看到这你们该说啦:“怎么这个人说话自相矛盾?”哎,你们看吧!

“依依,快收拾收拾,你伯伯在楼下等你呢!”妈妈扯着嗓子大叫,我呢?一听这声,就知道我的噩梦来啦(批注:本人因从小身体欠佳,一直有晕车这个毛病)所以我用和蜗牛有一拼的速度向楼下走去。我一出楼洞,就远远的看见我的坐骑——汽车,我一咬牙,捏着鼻子冲啦进去……漫长的十五分钟过去啦,我也快忍不住啦,值得安慰的是也终于到家啦,我不等车停稳,就推开车门,对着那颗敬爱的大树爷爷好一通掏心挖肺……这个呢,就是我郁闷的事儿。

嘿嘿,说起让我高兴的事那可多啦去啦,我已到家就冲向啦我朝思暮想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新年好”我用着含糖量至少四个+号的甜蜜声音向爷爷奶奶拜年(嘿嘿,一个原因嘛是因为我对爷爷奶奶的思念另一个嘛,呵呵,大家都知道啊!当然是压岁钱啦!)爷爷奶奶乐呵呵的给我压岁钱,呵呵,我自然是乐得不行啦,这便是其中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呢,就是放鞭炮啦,俗话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我虽不是男生吧!刚刚好,我还有个哥哥,爷爷奶奶不在家时,家里的几箱挂鞭就是我们开宰的对象啦!刚开始我们俩一人放啦一挂,后来觉得太没劲啦,便想啦几招花样:我哥把挂鞭都拆零啦,又找啦几个没用的塑料瓶子把小鞭们都放啦几个进去,点燃啦一根短短的香放啦进去,噼噼啪啪的几声那可怜的塑料瓶就分家啦。我打算再拆一挂时突然发现有一节长长的燃芯我把芯拆出来放在窗台上,用打火机一点,哇~那芯边燃边飞,可好看啦,嘿~我聪明吧!

压箱底的就属包饺子啦,我刚捏的时候兴冲冲的,可没捏几个就放一边去啦,一看那案板上留下啦几个奇形怪状的饺子,歪的,斜的,躺着的就是没正着的,妈妈半慎半怒的说;’你包你就好好包,别抱一个不包一个的,你包就包好,别歪一个躺一个的……”也不等他说完,我就打个哈哈,曰:不露馅不就行啦么?顺便做个鬼脸,嘿嘿。

值得一提的还是看晚会,每次我都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坚持到十二点,可每次我都不到八点半就趴下啦,也怪我贪睡吧

嘿!春节的哪些是真难以忘怀!

《忆春节》作文 篇4

除夕总是在爆竹声中开始,在圆桌旁发展,在春晚与土汤圆的热气中达到高潮,最后在爆竹声中结束。

土汤圆是必出现在每年除夕夜的身影。祖母是个勤快能干的农村女人,一双手上厨艺出神入化,非常人所能及。在除夕的第一声爆竹声里,我们这些孩子聚集到那张圆桌旁,桌上早已准备好了醒好的面团和各式馅料,在头顶那盏老白炽灯昏黄的光影下散发着温暖的颜色。

祖母照例先包上一两个作为示范:先揪下婴儿拳头大小的一块,用擀面杖擀得薄而均匀,挖一勺馅料置于中央,再整个包起来点上芝麻。这过程写在纸上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异乎寻常的繁琐:不是这个皮擀得太厚就是那个馅料填得过多,导致汤圆被开膛破肚,一副凄惨的重伤员形象。说来也怪,祖母年年教,我们的手艺却丝毫不见长进,几番密集培训下来仍是老样子。祖母只得绕着圆桌转圈,看到哪个有问题就停下来救急。最后时间不够了,祖母就亲自上阵。

此时我们就会彼此心照不宣地挤眉弄眼做些小动作,于是你就能看到正方形的汤圆、长条状的汤圆以及环形的汤圆等等。想不被祖母看到是不可能的,但祖母总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我们的行径。大家用完所有的面团之后,祖母把它们丢进开水里。炉灶快乐地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白色的蒸汽不急不缓地氤氲着,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火光给祖母古铜色的皮肤染上红红的光晕,像是有青春的热血在苍老的血管里流淌。

当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汤圆也差不多煮好了。我们三三两两地拿着碗向厨房走去,盛上六七只汤圆再挤到祖父祖母的老屋里,整齐地坐在老旧的床沿上,脚下是温暖的火熜,舒适得像天堂。汤圆的味道极好,手擀的面皮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粗糙,与味蕾接触时,像大风吹过草原,像情人亲密无间的华尔兹,芝麻的香揉碎了散在血液里,味道久久地在舌尖上徘徊。

虽然在包的时候我们起劲地创造奇形怪状,但汤圆成品出 ……此处隐藏1555个字……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春节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扳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春节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春节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声声,烟花腾空四起,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沉浸在春节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无疑是春节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春节交响曲最出色的号手。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拜年去了。人人穿着新衣,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工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春节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春节的不舍。春节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元宵节则是人们对春节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真情。这些古老的春节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彰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生命追求。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到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忆春节》作文 篇8

“要说最特别的节日,可必定是春节啊。要说春节有趣的事,那可说都说不完啊……”,一边说着,妈妈脸上竟洋溢起了笑容,看着妈妈脸上的笑容,跟着妈妈的回忆来到了那过往的春节。

刚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时不时地还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闹极了!裹上大棉袄,就去买好吃的喽!坐上自行车,便急忙赶往集市。寒风凛冽,却依然赶不走热情。“走,先去买鸡!”,爸爸一边把车靠在路边,一边往集市买鸡的那儿赶,摊位前早已挤满了人群。牵着爸爸的手,顺着人流一点点儿往里蹭。踮起脚尖,跳起往鸡笼里瞧。“那只,那只好,爸爸,我们要那只!”,“好!好!”。付完钱,提着鸡,一蹦一跳地奔着。我拉着爸爸,“下来去买鱼!”,不一会儿,一条大鱼也被爸爸拎在手中。“回家!”

厨房里传来阵阵香味,“吃饭啦!”“哇!”,望着满桌的菜,兴奋极了。“甑糕,甑糕,我要吃甑糕!”。白白的糯米,盖上厚厚一层的红枣泥,迫不及待地舀上一勺,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牙,好吃!好吃!一条长长的红烧鱼摆在了眼前,用筷子夹上一口,外面的鱼皮脆脆的,里面的肉也入了味,一口又一口送进嘴里。吃完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包起了饺子,这充实而又快乐的一天逐步进入了尾声。

夜晚,妈妈拖出缝纫机,来到我床边,悄悄问我“今年想要件什么样的衣裳啊?”,“要件夹克!”“嗯,好。”伴着缝纫机的声音,进入了梦想。一早起来,一件崭新的灯芯绒外套已经整整齐齐地叠在了枕边。爸爸妈妈还没醒来,我便轻手轻脚来到洗手间,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左照照右照照。卧室传来了脚步声,我急忙奔回去,“好看吗?好看吗?”“嗯,不大不小正合身。”我跑出院子,想与邻居朋友们分享这新年第一刻的喜悦。

几天过去,盼啊盼,可算盼到了元宵节,来到邻居家一起做灯笼,先把框架搭好,再糊上一层纸,最后再上色,好啦!两只兔子灯笼便做好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灯会上,我们尽情玩耍着……

听着妈妈的故事,又想起了现在的春节,各色形态的灯笼,饭店各种各样高档的山珍海味,塞满了橱柜的各种花样衣服,可却再也体会不到妈妈那时的快乐。也许正是因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富裕的生活让每一个有仪式感的日子变得不再有仪式感。所以,即使再华丽的行装却没有一件自己做得夹克来得漂亮。

《【精华】《忆春节》作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