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2 22:26:36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合集10篇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设计和反思

教学要求: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3、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比,了解戏剧。

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剧吗?老师给大家看一段戏剧,想想看,要演好一场戏,要做那些准备工作呢?(化妆、服装、道具、布景、演员、灯光……)

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出示课题)

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括号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

师述: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的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出示)剧本包括舞台说明和台词。朗读时,只需读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不要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注意把它表现出来。

根据剧本长短和情节的繁简,戏剧分独幕剧和多幕剧,只有一幕的戏叫独幕剧,一幕以上叫多幕剧。本剧是独幕剧。

二、感知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读,领读。

拒收 鲁国 宰相 幕起 麻烦 务必 腥味 呕吐 违犯

法纪 哇 无可奈何 恍然大悟 日夜操劳 心满意足

(2)讨论理解词语。

(3)写字指导。

(4)描红。

(5)再读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创设情境,感悟人物。

1、自学讨论。

在询问台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

归纳出示:

a)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b)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c)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1)放古乐,学生自学。

(2)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但一些同学也碰到一些难题,让我们在小组中来交流、补充。小组学习交流。

2、精读感悟。

(1)、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

(2)、(看动画,听读。)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练读。

(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

(3)、学生读出,出示一段话。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小结课文,提出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独幕剧表演。

课前准备:帽子、鱼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我们今天要演的一部戏是——《公仪休拒收礼物》,想想怎样才能把这本独幕剧给演好了?

3、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戏要演得好,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剧本中的故事是由人物对话展开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等都隐藏在对话之中。所以,为了演得逼真,要请你:(板书)认真去读人物对话,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反复朗读体验他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读书。

二、交流感受,表演评议。

1、你对谁感兴趣?为什么?(同桌互说)

2、四人小组演剧本。

3、一小组上台演。

4、评议(让学生充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5、在评议的基础上小组再演。

6、安排活动。分别采访公仪休、管家和子明,在采访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人物情感,领悟人物形象。

三、通过刚才这样读、演、评、采访等活动,我想大家对剧本的理解更近了一步,现在有没有兴趣和信心演得更好。

1、指名四位同学再次上台表演。激励性评价。

2、课后你想做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0 公仪休拒收礼物

爱吃鱼 拒收鱼

法纪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后所思

依据自己精心准备的设计组织教学,我感觉得心应手,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学得也较扎实,效果较好!课后想想,成功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 ……此处隐藏11112个字……解法及思路,其它同学提问或评价。

D、 总结用含未知数等式解题的方法步骤,及解题关键。(找准等量关系,把数据和数量对号入座)

3、 春天树木是我们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来解决于树木的问题。(学生叙述关于倍数的题,师板书)

A、 估一估松树大约有多少棵?

B、 用刚学到方法解决,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C、 谁能当小老师到前边为大家讲解,同学倾听提问。

4、 开拓思维。

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知识,为各班买了一个书架。我校有17个班,每个书架320元。学校共花了多少钱?你能用含未知数式来解决吗?有几种方法?

5、 小结。今天大家通过收集数学信息,分析信息,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并用大家的智慧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更深地了解了“我们美丽的校园”。

三、 课后延伸

老师想让大家写一篇数学日记,你想写什么?能先透露一下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 教学回顾

1、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界。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校园是同学们特别熟悉的环境,但学生从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了解校园。通过这次收集数学信息,学生不但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而且更加了解自已所生活和学习的校园,发现校园内有那么多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显得特别积极活跃。

2、 教师要退出来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及程序时就应尽力做到:如何让新知识不新,如何能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不要低估学生。本节内容学生只要把乘除法各部分关系和用含未知数等式解加、减法一步计算应用题知识综合应用,就能独立学习,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效果特别好,而且在老师的激励和鼓舞下学生竞能用三种解法解一个问题,学生能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让我这个老师感到决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天赋和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能溶入一些有趣的小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在汇报时让学生有一种观念,是在向同学们汇报,不是在向老师汇报;别的同学给自己提意见,只要接受就应该说声“谢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教养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发展目标:

培养观察、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育目标:

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要全面,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了解课文内在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边看第一幅图边讲)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满绿叶,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个人天天都去看几次,可是最后一个葫芦也没结。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看图读课文。

说说这课书讲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 应注意的读音。

2、 记忆字形。

葫::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湖”字去掉三点水。组成“葫芦”。

挂:提手旁加双“土”。组成“挂着”。

些:横部,左上容易错,不能丢掉竖。组成“一些、有些”,表示不定的数量。

盯:左边是眼目旁,右边是“丁”,指不错眼珠地看。

居:上边是尸字头,下边是“古”,组成“邻居、居住”。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词卡片。

2、 读课文。

3、 读二类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边看插图,边读课文。

这课书有几段:(四段)看看每段都讲的是什么?

二、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1、 学习第一段。

(1) 看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图上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样子是怎样的?(看葫芦,很高兴、很得意)

(2) 读第一段,这个人种的葫芦怎么样?

“细长”说出了葫芦的形状,“长满”说明什么?(长得好,枝叶茂盛)说说小葫芦长成的过程。(长叶、开花、结葫芦)这个人对小葫芦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喜爱,每天看好几次)这个人当时想什么?(快长大)

2、 自学第二段。注意这个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蚜虫:植物上的害虫。“一些”说明蚜虫还不多。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

3、 小组讨论第三段。

(1) 那个人听了邻居说的话以后,“感到很奇怪”,“奇怪”

是什么意思?(纳闷,不理解、不明白)

(2) 那个人“奇怪”的是什么?(还用治虫?我要的是葫芦。)

(3)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 那个人的话说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叶子可以帮助植物输送养料,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才长得好。叶子都掉了,植物就没法生长了,也就不能结葫芦了。)

4、 学习第四段。

(1) 看第四幅图,这个人这时的样子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后悔极了)

(2) 读课文,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多、黄、落)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内容。

1、 读课文。

2、 看看图上的这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得意——盼望——满不在乎——垂头丧气

3、 你从哪儿看出这个人喜爱这棵葫芦?(每天看、盼长大)

4、 这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他的眼睛只盯着葫芦,有了虫子也不治。虫子吃叶子,影响了植物生长,所以没得到葫芦。)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 植物的叶子直接影响果实的生长,叶子掉了,就不能结葫芦了。

(2) 要听别人劝告。这个人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早点治蚜虫,葫芦就可以保住。由于他不听人的劝告,所以才使自己的想法落空。

二、巩固练习。

1、 指导朗读。

第一段要读出喜悦之情。第二段读出急切盼望小葫芦快长大的心情。第三段邻居的话读出诚恳,这个人的话读出奇怪、不解、满不在乎的口气。第四段读出失望、后悔的语气。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

葫芦 蚜虫

叶花 (黄落)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合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