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7 08:43:19
语文教案锦集十篇

语文教案锦集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语文教案 篇2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此处隐藏13956个字……飞鸟象征着喜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读:诗句描写了早莺相互争巢的情形,给读者带来一种早春的美好,这也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61548;飞鸟象征着幸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读:利用青鸟表明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青鸟引领诗人走向幸福,简短的诗句中读者仿佛可以看见青鸟带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美好期望。

61548;飞鸟象征着自由

清平乐令

佚名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落红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解读:通过沙鸥的自由自在与少女的伤怀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少女希望可以像沙鸥一样飞翔,忧伤之感油然而生。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回的悲伤之情。

【思考3】鉴赏手法

问题: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五、技巧点拨—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任务指引】在《致云雀》中,诗人雪莱巧妙地运用了规范而又新意迸发的音韵手法,围绕作品主题灵活穿插了比喻等多种修辞形式,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地烘托出了云雀那自由不羁的形象和欢快激昂的歌声。诗人借云雀抒情明志,向世人传递自由、喜悦与希望,从而使作品达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详解】

61548;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61548;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61548;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六、明晰主旨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七、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八、雪莱名句积累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锦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