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语文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这首诗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歌,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诗中诗人抓住帆这个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生中的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这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四)总结、扩展
《帆》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教材简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描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诗票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小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传信要靠它,走遍全世界。同学们,你猜我说的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画画了,唱歌了,游泳了,等等。集邮也是一种兴趣爱好。有一位青年是人高帆,他就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他在看他美丽的集邮册时感情奔放,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美丽的集邮册》。(板书:美丽的集邮册。)
二、新课教学。
1、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图片和诗歌,看看这本集邮册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屏幕,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说出自己的收获。首先请一个同学说说这本美丽的集邮册叫什么名字。(板书伟大的祖国)
2、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自己能否达到朗诵的最高级别。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生字词问题,要求能准确读出课文。(板书准确流利有感情)
3、大家学得很认真,相信已解决了生字词,我们分小组来读课文。
4、同学们能读得正确流利,在感情上还有点欠缺,相信理解课文后会读得更好。那你认为作者搜集了哪些方面的邮票来表现祖国的伟大。把你喜欢的小节读出来。
5、一人读,读后评,再读。5.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什么?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 ……此处隐藏8361个字……>
3、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全班交流
3、师: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2、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3、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教师可随机播放CAI,对童话编写三要素:幻想、夸张、拟人等特点作简要介绍。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诵一点评一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是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地朗诵这首小诗,让多彩、新奇的童话永驻心间。
6、感情朗读。(自由朗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讲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语文教案 篇9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想象能力,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游人的感触和话语,写一段话详细描述。
4.引导学生领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葬礼
讲述:一般指人死亡后所举行的一种殡。
葬仪式.叫“葬礼”。用彩笔在“葬礼”前加“特殊(sho)的”
问:看到这一题目,大家会提出哪些问题?
(1)为谁举行葬礼?
(2)为什么要为它举行葬礼?
(3)为什么说这是特殊(不同于一般)的葬礼?
2.教师指定:这些问题问得有道理。我们研究课文之后就能弄明白。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画出文中含生字的词语,根据所注拼音读准字音。
(2)查字典、问典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枯竭:(水源)干涸。垂危:病很重将要死去不辞而别:辞:告别。
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只剩下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完全消失,下旬:十天为一句。每月21日到月底的日子。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水帘、预测、骄傲、唤起。
(4)指导书写下列几个字:垂、竭、葬。
2.各自渎课文,思考:如果按“举行葬礼——瀑布今昔——决心保护”分段:
[一(1)二(2-5)三(6-8)]
三、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次葬礼“特殊”在哪里?[地点特殊:在……河上;主持人特殊: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总统;对象特殊特殊垂危枯竭:一条瀑布]
2.指名朗读第二段。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指什么?(第1自然段中总统为瀑布举行葬礼)哪几个自然段回答厂这个问题;(第3—5自然段)
(2)读“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①“竟然”是什么意思?(有点出乎意料)“不辞而别”呢?(课文中指瀑布的消失)
②“这雄伟的景观”指什么?(默渎第3自然段,指名描述,用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
③为什么会不辞而别?(两个原因: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3)“见到这样的情景”指的是怎样的情景?(逐渐枯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4)小结要点:
①学习课文上下衔接、呼应的写法。
②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由于人为的破坏,将要完全消失。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新授课文
指名读第三段。
(1)面对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现实,人们是怎么行动起来的?(点面结合介绍。面: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纷纷加人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点:几十名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汇集、哀悼)。
(2)总统举行这次葬礼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3)教师指出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四、体会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上下文呼应衔接的特点。
五、启发想象
1.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引导学生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等词语的反面去思考,比如:“咆哮而下”,这里的“咆哮”指水流的奔腾轰鸣,发出巨大的声音,如今已听不到这巨大的声音,水只是慢慢地有气无力地往下流淌)
2.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触;提示: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游人会想起塞特凯达斯瀑布往日的雄伟景观和导致这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消失的原因)
3.他们会说些什么?
[要点有三:(1)往日这一瀑布的雄伟壮观,(2)瀑布不辞而别的原因,(3)今后如何接受教训,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六、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后练习题4,作好写的思想准备。
3.写一段活详细描述上述场面,要求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