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重点刻画武松的有关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
4、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2、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武松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请学生听《好汉歌》,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歌?(生:《好汉歌》)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问同学们书中一共刻画了多少位英雄好汉?
语文教案 篇2教学建议
一、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二、生动曲折的情节
这篇文章只有两千余字。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所表现的内容却丰富、饱满。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曲折生动,一波三折。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一位美国伞兵在一家法国人的帮助下脱离险境的故事。一方面是美国伞兵运用智慧和勇气,两次冒险向这家法国人求助;另一方面,是这位法国妇女在第一次因帮助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之后,又第二次冒险救助美国伞兵。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气氛紧张、情节曲折紧凑,起伏跌宕,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三、人物形象塑造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由信仰而产生的勇气。显然,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后者。但对这一法国妇女的刻画,作者却只用了寥寥数笔。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一不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再次的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正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应该说,作者在法国妇女的身上虽然惜墨如金,但其形象却是含蓄、深刻的。
与此同时,作者用了相对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美国伞兵的困境(包括环境描写)和处于困境中的心理活动。这些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位美国伞兵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第二次冒险经历,他靠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还有的是对这位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为她精神的突现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独特巧妙的叙述视角
从全篇来看,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从故事主体部分来看,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样写的好处是:因为全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而显得真实,感人。同时,这种视角利于作者直接表达他对事件的感受,议论抒情更充分。而主体部分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则利于故事更加客观、完整的描述。因为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倘若换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作为叙述视角,都不会有这么完整、直接的情节描述。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导言】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勇气》篇幅短小,情节动人。通过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结构层次,想想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自读程序】
1.教师范读
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复述故事部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解说:范读,起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努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挑读
要求:用标注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标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解说:圈点、勾画、批注法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会发现,有些特殊问题的答案往往要阅读若干段落后才能获得,此时,就需要有选择地读,即挑读。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对“勇气”的理解,只有进行挑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勇气”的含义。)
3.细读全文
要求:以每分钟300字的速度详细默读全文。
(解说:在前面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仔细阅读,仔细琢磨,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4.速读课文
要求:以每分钟500字速度默读全文。思考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解说:在前面阅读三次的情况下,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小说以“我”在那个军人午餐会上结识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美国伞兵开头,引出故事。结尾借一位空军将领之口说出我对故事中两位卓越人物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评价与赞叹。小说的发展与结局是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以“勇气”为组材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另一个是法国妇女为捍卫和平这一崇高信仰所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小说以两个人物的两种语气,谱写了那个时代人民要求和平的最强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比残酷,全文结构严谨,故事曲折生动,写法独具匠心。
(解说:通过概括段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自读点拨】
二战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语文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此处隐藏3847个字……>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 篇7七步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谁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三国演义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至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幻灯片——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认读生字,正音。
2、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3、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七步诗》,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朗读指导)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兄弟姐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发言)播放歌曲片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 豆秸
(曹植) (曹丕)
相煎何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