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2 01:26:21
幼儿园教学设计15篇

幼儿园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教学设计1

一、活动目标

1.在画横线、竖线的基础上练习画波浪线、弹簧线。

2.能大胆选择不一样的色彩作画,体验绘画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画横线和竖线的经验。

2.课件,背景音乐等。

3.画有蜗牛、蜘蛛、蝴蝶、小鱼的背景画纸,蜡笔。

三、活动过程1.教师:"今日,有些小动物要来做客,他们还带来了自我的本领,让我们看看都有谁?"幼儿回答:有小蜗牛、小蜘蛛、小鱼、小蝴蝶。(逐一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及各自的本领,做空练习各种线条。)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都认识这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有很了不起的本领,请小朋友们来向他们学一学。

(1)课件出现小蜗牛:"这是谁?""它有什么本领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一猜)教师:那我们请小蜗牛来告诉大家。(播放录音,点PPT)"谁听清楚了,来告诉大家。"教师:原先呀我们的小蜗牛会画横线,(点PPT)我们一齐来跟小蜗牛学一学吧。(团体做空练习画横线。引导幼儿说:小蜗牛,爬呀爬,爬条横线直又直)(点PPT)我们再来试一次,一边说一边画。

(2)课件出现小蜘蛛:"这是谁?""它有什么本领?谁来猜猜看。"教师:我们也请小蜘蛛来告诉大家,听清楚了来告诉我。(播放录音,点PPT)教师:原先小蜘蛛会画竖线,(点PPT)小朋友们是不是也会画竖线呀,我们也来试一试。(团体做空练习画竖线。引导幼儿说:小蜘蛛,会吐丝,画条竖线长又长)(点PPT)我们小嘴巴说一说,再画一次。

(3)课件出现小鱼儿:"小鱼来了,我们听一听小鱼有什么本领。"教师:小鱼会干什么呀?幼儿回答:在波浪里游。教师:原先小鱼会在波浪里游泳。(点PPT)我们也来跟小鱼一样在波浪里游泳吧。(师幼一齐游)我们来看看小鱼画的什么线(点PPT)。幼儿回答:波浪线。

教师:我们跟着小鱼一齐画一画波浪线,小嘴巴跟着教师说一说。(团体多次做空练习画波浪线。引导幼儿说:小鱼儿,爱游泳,波浪里面游啊游)我们跟小鱼比一比,是我们小朋友画得好,还是小鱼画得好。(再次画一遍)(4)课件出现小蝴蝶:"瞧,谁来了?"--小蝴蝶。教师:那我们请小蝴蝶告诉大家他的本领是什么。(播放录音)原先呀,我们的蝴蝶会跳弹簧舞哦。我们请小蝴蝶跳给大家看(点PPT),我们也来跳一跳弹簧舞吧。(团体多次做空练习画弹簧线。引导幼儿说:小蝴蝶,爱跳舞,弹簧舞呀真漂亮)跟着教师说一说,画一画。(点PPT)教师:小蝴蝶跳的这个线呀叫弹簧线,我们看看这两条弹簧线一不一样啊--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一条圈圈在上头,一条在下头。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在来学一学小蝴蝶的本领,画一画弹簧线。"往前走,绕一圈,再往前走,在绕一圈。小朋友们学会了吗,我们请小蝴蝶再跳一次弹簧舞给大家看一看。(点PPT)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小动物的本领真大,他们都想把自我的本领展示给好朋友看,(点PPT)我们的小蝴蝶想去蜘蛛家,他能够走什么线线呀?--弹簧线。小朋友真棒,那教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你能够选择自我喜欢的颜色来画(幼儿上前黑板上画)我们的小蝴蝶还能够去谁家做客呀?--小蜗牛。那她走什么线去小蜗牛家呢?--弹簧线。教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选择自我喜欢的颜色。那蜘蛛想去蜗牛家该走什么线呢?--直线。请小朋友来画一画。

教师:我们小朋友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此刻请小朋友为你们的小动物挑选喜欢的颜色,带着他们去别的小动物家做客吧。(每人一张纸,挑选不一样颜色)(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尝试绘画多种线条。

三、展示交流。

教师:请画好的小朋友把画拿到前面来。

教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画的。你的小蝴蝶去谁家做客了呀,他走得什么线呢?用的什么颜色啊?(两个到三个提问)教师:我们的本领学完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想休息了,等下课的时候啊,我们小朋友也去找自我的好朋友比一比谁的本领大好不好?

幼儿园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乐意上幼儿园。

2.能态度大方地接受小礼物,并学说“谢谢”。

活动准备:

1.贴上五官的开心大气球一只。

2.彩色气球若干,棉线一团。

3.简易充气筒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开心大气球,引起幼儿注意,调动幼儿情绪。

2.简单小结开学以后的情况,并告诉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个开心气球。

3.一边打气,一边给幼儿念有关儿歌。

4.把充好的气球,一一送给幼儿,引导幼儿学说“谢谢”。

5.鼓励幼儿每天都做开心宝宝。

幼儿园教学设计3

  目标:

1、初步学会舞蹈,激发幼儿对跳舞的兴趣。

2、能按音乐节拍做动作,初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3、学习基本动作"踵趾步"。

准备:1、布置环境:小树林2、老虎头饰两个,音乐《两只老虎》。

  活动指导:

一、幼儿学小鸟飞律动入室。

二、练声曲:师生问好,要求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

三、复习歌曲:小兔与狼,要求有表情地演唱,并大胆表演。

四、幼儿学习舞蹈:两只老虎1、欣赏音乐,学唱歌曲。

师:我们大家来听一首歌,看看你们有没有听过(播放歌曲)第一遍:幼儿听后,提问:这首歌里面唱到了谁?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

第二遍:幼儿整首跟唱歌曲。

2、以情景"两只老虎在树林里跳舞"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小树林) 听说,这个树林里住着两只可爱的小老虎,我们来看看它们正在做什么?

(1)播放音乐,"两只老虎"在跳舞、(由两名教师表演)(2)幼儿欣赏后,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两只老虎在干什么呀?(它们在跳舞)它们是怎样跳的?(幼儿自由模仿动作)3、教师有表情地示范舞蹈、师:老师也来学一学小老虎跳舞,小朋友们先坐着看看伍老师学得像不像,好吗?

4、引导幼儿学习舞蹈、师:小朋友,老师跳得像不像啊?你们想不想也来学一学?那 你们要先学会一脚的本领,先看老师做一遍。

(1)教师示范基本动作--踵趾步。

(2)幼儿练习,重点指导幼儿左脚脚跟点地,右脚膝盖弯曲,上身挺直。

< ……此处隐藏6544个字……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 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1. 采桑叶(1) 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 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 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 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幼儿园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

2、石头一粒。

3、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

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

(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幼儿园教学设计15

活动背景:

这是我们教研的内容,老师们在自己理解、同伴互动的前提下,进行了教研观摩活动。这是在同事第一次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有了这次的想法和设计。

孩子对磁铁有一种奇怪:由于它会吸住东西。在以前的日子里,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磁铁的阅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是不难的,但是,孩子们在还没有探究习惯和力量的时候,这样的活动,无疑会让孩子获得很多方法和乐趣,这使我们更关注孩子的活动过程。

活动应当根植于孩子的生活。科学探究活动很简单只关注科学概念而忽视了它对孩子的现实意义。所以,本活动努力将有关磁铁的每一点熟悉,迁移回来孩子的生活,使活动贴近孩子原本的需要。

内容与要求:

1、了解磁铁的名称和可以吸住铁制品的基本特征。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觉和问题。

3、重点和难点:探究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预备:

1、幼儿的操作用具:磁铁、各类铁制品(大头针、曲别针、铁钉、铁丝、铁片)、非铁制品(塑料勺子、积木、雪花片、纽扣、泡沫、硬)每人一份。

2、放有雪花片和曲别针的筐(每桌两筐)。

3、老师演示用具:磁铁、垫板、别有曲别针的娃娃纸片。

过程与指导:

一、摆布操作

老师:请你把筐里的东西分成两堆,分的时候要用到这东西指磁铁),你去试试。

由于上次活动的开头,老师指导语过于的含蓄,出现了许

多与“磁铁“无关的操作现象,使得孩子走了一些弯路,降低了集体

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活动的开头,挺直引入磁铁,使孩子马上对当前的学习对象进行关注,大大削减了教学上的麻烦。

观看幼儿的操作状况。

在活动中,由于我的指导语的示意,大多数的孩子都用磁铁(尽管孩子都叫不出它的学名)把东西分成两堆,有1个孩子按大小分,有2个孩子按材料质地分,有1个孩子按长短分,终因材料的不规章,而无法进行,于是,抬眼看同伴,便拿起磁铁,马上被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吸引住,从而信念倍增,很快,也将材料分成了两堆。

二、协调沟通

争论: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老师(小结):用这(磁铁)可以将筐里的东西分成两堆:能被吸住和不能被吸住的。这东西叫磁铁,它能吸住铁的东西。

三、迁移验证

找一找: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铁做的?你怎么知道的?

上次的讨论活动表明,孩子更简单记住“吸铁石“,而不容易记忆“磁铁”,所以,这里让孩子有反复用法“磁铁”这个学名的机会,如,孩子说:门把手被磁铁吸住,它是铁做的。孩子在查找过程中。,既验证了磁铁的特征,又记住了“磁铁”这个名字。

在活动中,有半数的孩子好像都知道:能吸住铁的东西,就叫“吸铁石“,于是,他们很不简单记住“磁铁”这个学名。在查找“铁做的东西“的过程中,当孩子们欢呼“这是铁做的”,我就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大多回答“由于它被磁铁吸住了”,如此反复多次,孩子就记住了这个比较生疏的名字。

四、迁移运用

1、嬉戏:找别针。

老师介绍:曲别针掉到雪花片筐里去了,请大家帮老师一起找曲别针,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孩子在混有曲别针的雪花片筐里,选择别针。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一开头没有想到用磁铁,而用手拣。当看到同伴用法时,立即仿效,果真便利得很,于是爱好大增。

2、嬉戏:小动物跳舞。

将立体人物别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面,用磁铁在垫板下面移动,让人物跳起舞来(也可以预备更丰富的磁性玩具,如:塑料盒里小鱼游、小纸棍里红旗升等等)。

这些嬉戏可以放在区角学习中。

《幼儿园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