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谈生命》精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谈生命》精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技能目标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一些语句进行仿写。
2.学习文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
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二、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翻译的《说部丛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这时期的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齐读,力求声情并茂。
挟xié卷芳馨xīn怡yí悦云翳yì骄奢shē清吟yín荫yīn庇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绪就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2.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导言: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可通过两个比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和两句反复的句子(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第一层:
“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属于下定义。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这也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学习第二层: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这一部分写到了一江春水的几种状况?表现了什么?
4种。(四个“有时候”)。体现“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3、找出表现“一江春水”一路高歌的动词。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4、找出表现“一江春水”在这一过程中的性格和心境的词语。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心境。
学习第三层: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想像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并找出表现时序的词,这几个时序代表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早春、春天、夏天(最茂盛的中年)、秋天、冬天分别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3、找出表现小树的生长的动词。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4、找出表现小树在生长过程中的性格和心境的词语。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
5、作者为什么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学习第四层:
这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五、教师总结
作者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六、布置作业
思考:作者对于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探究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9)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9)“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2.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能谈出一二点即可。
示例:①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②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③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④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⑤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⑥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文章提示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三、课外延伸
1.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教师用书)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完成《一课三练》
附: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第一层,提示话题: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四个有时候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早春、春天、夏天(最茂盛的中年)、秋天、冬天
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卑微、渺小,生长、进化
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
表明:人生观、生活态度,对社会、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