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不少内容是他们不熟悉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法及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的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速率、热稳定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这类可溶性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区别。通过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实验探研法,首先做好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补充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然后以化合价入手,分析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我采用对比讨论法。通过演示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及热稳定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说学法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如学习钠的氧化物时,可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知识。在学习化学性质时,首先观察几个演示实验及补充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跟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学习上,通过演示盐酸与它们分别反应的实验,观察这两个反应的速率有明显区别,然后演示热稳定性实验,观察碳酸钠受热时没有变化,而碳酸氢钠受热后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从而得出结论。钠另一重要化合物硫酸钠的性质、用途则通过自学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提问】:钠的性质怎样?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学生回答后,总结,引入新课。
【板书】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包括化学式、氧元素价态、电子式、颜色状态,具体略)
【设问】:这两种氧化物是否溶于水?加水后能否反应?
【演示实验】:把水滴入盛少许过氧化钠的试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随后滴几滴酚酞试验。
【提问】:通过上述现象得出结论?以Na2O代替Na2O2?
【板书】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②与CO2反应
【设问】:过氧化钠能否与CO2反应?如能,那么产物是什么?
【补充实验】:在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迅速加入足量过氧化钠后立刻用瓶塞塞住,充分反应后,打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提问】:上述实验可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1】小结:
主要表现出强氧化性
【设问】:过氧化钠是否有漂白作用?
【补充实验】:过氧化钠溶于水后;将酚酞试液滴入该试液中,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Na2O2有漂白作用。(注:与HClO、SO2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用途。学生阅读课文后小结
【板书】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略)
【设问】: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将有白色晶体析出,此晶体为何物?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溶解性:Na2CO3>NaHCO3
【改进实验】:如图所示,在气球中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且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分别倒入盛有稀盐酸的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实验】:将少量NaHCO3装入试管中加热;并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稳定性Na2CO3>NaHCO3
用途及制法:学生阅读课文,小结。并介绍侯氏制碱法。见【投影-2】。
2.硫酸钠,
俗名:芒硝。化学式:Na2SO4·10H2O。用途自阅。
【投影-2】:侯德榜(1890-1974年),我国现代化学家。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获该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国。从此为发展我国的制碱工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33年他将自己摸索的制碱技术毫无保留地公开于众,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39年他克服了苏尔维制碱法不能利用氯离子和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渣等问题,提出了联合制碱的连续过程,1942年该法成熟。即为“侯氏制碱法”,对全世界化肥和纯碱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投影-3】:总结:
【投影-4】:练习:
1.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跟过量盐酸反应,其中____放出CO2快,____放出CO2多,____消耗盐酸多。
2.(1)有一包白色晶体如何鉴别是Na2CO3还是NaHCO3?
(2)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aHCO3?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3.在120℃、1.01×105Pa时有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6.2g缓慢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充分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增重6.0g。求:
(1)混合气体中CO2和水气的物质的量?
(2)若将上述6.2g混合气体通入30mL5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求新生 ……此处隐藏26220个字……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 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 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
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 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 : 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
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二、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