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写作 > 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5-18 01:26:59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高中生,身上肩负着升大学的重任,成天总是与题,与课本打交道,于是总想: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却没有深入实践中运用,不知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有时我们也会反思:难道我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吗?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在于考试才是唯一的素质和能力的测评手段,实践应该才是最好的明证。如果等将来出身社会才来证明自己的话,也许许多人都有太多的悲哀和遗憾,所以我们何不从现在起,就随时检验自身,这是一种警钟,也是催发我们上进的号角。有时我真想和许多同学一样大声疾呼:“我们不需要做考试的机器!”

幸运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和关注下,我们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些计划付诸行动,鼓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都得到了培养自己能力和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在英语老师何老师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和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这次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活动。

在何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们自己很快自选了研究课题,是有关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对比研究,因为我们觉得这个选题比较贴近新教材,而且能培养我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课题组成员对此课题都感兴趣。我们原以为搞好这个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活动是很容易的,不过是进行几次访谈,查查资料罢了。但我们想错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差,才发现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牢,这些能力和知识的欠缺使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就如那次我们采访外籍教师,事前我们把采访必备的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到了采访地点正要提问时,大家却手忙脚乱,不小心把话筒给弄坏了,害得好心的外教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修好。当时一位同学悄悄对我说:“唉!这一天外教肯定很难忘喽!”其实,在消除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后,我们很快进入了角色,语言也不那么迟钝了。

采访外籍教师是训练我们在面对陌生人,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交流有一定障碍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也是个训练英语口语的机会,所以一开始我们难免跟他们闲扯。事后回想what we spoke english,我发现有那么多的错误,而且这些错误是我们平时做题时决不容许犯,也决不可能犯的。比如在采访交流中我时不时把“he”说成“she”,把“her”说成“his”,也不知当时外教是怎样竭尽全力忍住不笑出声的。

而且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我们真正懂得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了“不唯书、不唯师”,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帮助我们树立了自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人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书本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的验证,更能体现其价值,更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在这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在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不管是对本民族母语文化作了些了解,了解了许多以前书本从未学到的人文知识,也包括目的语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现象。它们涉及有本学科知识,也涉及一些跨学科知识,比如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比如:《周礼》、《仪礼》与《礼记》中一些句子“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 这是我们以前在一般的语文课本的古文中也难得见到的材料,我们请教了指导老师和语文老师。这个研究过程使我们既了解了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甚至也扩大和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强了我们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且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亲身经历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都说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共同认识到:知识是基础,实践是过程,培养能力是目的。所以,知识+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

透过五个月的研究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

我们研究了近五个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做一个调查报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老师一向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资料,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好处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情绪,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最后,我们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调查的学校多,待分析的资料多,分析的难度大。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状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齐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比如这个组去这几个学校,那几人去那个学校,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忙别的组员。正是正因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忙,以群众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联

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刻。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明白,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潜质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不足之处。研究性学习务必包含对资料的搜集、修改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没计,数据的记录等等。使我们必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潜质被训练出来了。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的动手潜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项学习资料,方式,都要求有自己来解决。而当我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时,不管是记录数据;或是做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的模型时,都十分投入,无意识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潜质。而一个动手潜质强的人是很容易立足于社会的,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缺乏动手潜质,我虽然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但是,也接近于这一程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基础,最后,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我的创新意识。以前的我,总是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从来不会多想几个为什么,而上次研究课后,我渐渐地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

在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最后走到一个尽头,在这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虽然贡献不大,但在我们这个小组组员的发奋 ……此处隐藏14418个字……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完成开题报告后,我们接下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群众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我们合作着完成了一样样工作,得出了一些结论,了解中学生的早餐状况,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工作。透过这次研究,使我们对于早餐的重要性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了

透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认识到知识只有透过不断发奋才能获得,虽然这中间困难重重,有过汗水,有过泪水,但是更多的得到的是同伴之间的鼓励和支持,也让我懂得可身体是生命的本钱,因此我们就应按时吃早餐,才能够身体健康…………

这是我所得到的收获,用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透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了解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早餐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老人还是成人还是小孩。做为学生的我们,早餐尤为重要。早餐是不可避免的,吃早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上人重大的作用,反而不吃早餐的后果是承担一种巨大的胃病的痛苦,正因不吃早餐导致人体虚弱,精神衰退,记忆力减退,思维潜质降低,身体健康遭到严重的危机,因此早餐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的我们,早餐吃好了,才有精神上课,才有利于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对于上班的家庭来说吃好早餐工作才有尽,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更要注重早餐,早餐吃得好能促进人体的发育,不吃早餐,会导致胃病,因此要在乎吃早餐成为我们生活规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吃早餐个性重要。而且透过研究性学习我们更加团结了。团结就是力量!

时刻飞逝,我们历经了春的味道,夏的蓬勃,秋的婉约,冬的深邃,酝酿了一千多个日夜的快乐,登上了高中的台阶,经过了人生的洗礼,我们逐渐长大。

研究性学习是我们锻炼自己动手的潜质,这一个过程虽然坎坷,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多等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发奋克服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矛盾的困难,成功的完成了这项活动。以前我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父母心中的宝贝,动手的潜质很弱,自觉性不强,不会独立,永远都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离开了父母就好像是迷路的羔羊怕被狼发现。在未来的社会中,只会成为你的绊脚石而已!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成熟一些,让你自己动手去做的一项活动。我小组研究的是有关于早餐的问题,它开发类我的脑力智慧,引起了我沉睡已久的好奇心,让我有发奋去探索真理的兴趣。我真正的明白、了解,世界从何而来——实践中发展而来,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够让我们健康饮食,在这个活动之前,我曾是一个不喜好吃早餐的人,宁可睡多点也不愿起来早点去吃早餐。此刻我知道,这是个错误的行为。不利于我的健康成长。进行这项活动需要收集一些资料图片,实地考察等。我觉得的我收获得不少,小组里的成员用心性很高,给我生活的好处——满足,脱离了父母的呵护也能够生存,我觉得我很满足了!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15

本次培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人教版教材的介绍

2.研究章节内容

3.与教学实际课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

4.问题讨论与解答。

5.与同组教师交流使用教材后的体会与反思。

6.形式上,讲、观摩、评、做等相结合。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要精心设计提问,随机性提问不能过多,教师言语表达要准确、清晰、和谐;实验操作要规范、可观察性。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了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新教材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方式的变化,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重视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在新教材实施前后却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但在新教材实施后,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正是基于此,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几乎都是接受式。但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相反,探究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例如,“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关于“分子性质”的学习,以前都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新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总之,经过对教材的研究,我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教好我的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真正的教学骨干。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