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习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3
知识目标: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目标:
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