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8 08:43:26
【精华】语文教案8篇

【精华】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重点:

(1)说明事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难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段;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课文前面的彩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赵州桥:

1、位置;

2、形态、

3、结构、

4、材料、

5、周围环境、

6、给人的感觉和联想、

7、有关赵州桥的故事。

请几位同学说话。

二、看课文是怎么说明的:

读课文说明赵州桥的文字:

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这座桥有什么了解

1、建筑位置、2、建筑时间、3、使用时间、4、长度宽度、建筑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惊人的杰作?

1)历史悠久;

2)非常雄伟;

3)制造奇特;

提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总结赵州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读课文说明卢沟桥的文字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关卢沟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试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赵州桥以及卢沟桥的说明文字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讨论第三段以及第九段的内容以及作用

第三段总领着两座石拱桥的说明文字;总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九段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那么1~2段说明了什么?最后一段呢?

通读全文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什么认识?

自由发言。

二、研究说明的语言的特点

处理课后联系第二题

再读课文找出语言准确的另外的例子再加体会。

三、对你所了解的世界名桥加以介绍。

四、介绍你的家乡的一座桥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品味文中描写舞蹈的语句,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

3、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手法表现视觉形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

2、品味并积累文中精妙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 ……此处隐藏5858个字……特经历可能是火场救人、去南极探险、潜水、登珠穆朗玛峰等。学生打开了思路,想象的世界便无限广阔。

板块三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了解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

(1)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思考: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科学、幻想、小说,对应的就是科学性、预言性、文学性。

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推测一下:科幻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科学、幻想、故事是其三要素,即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

(2)重点讲述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课件出示:

科幻故事科学——科学性:基于现实幻想——预言性:大胆幻想故事——故事性:生动和连贯的情节

2、引导学生回忆课外阅读的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1)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阅读过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想一想:哪篇故事的写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从“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等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意在促进知识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其他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2、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3、修改习作。

4、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作文并进行自我修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动笔起草

1、启发谈话: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3、提醒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尝试修改习作,其他的同学加快写作的速度。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对速度慢的同学加以提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板块二指导修改

1、启发谈话。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习作初稿写好以后,我们还要反复修改完善。

2、指导自改,提示修改方法。

课件出示:

修改步骤:

自读。

自改:“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调”前后紊乱的语序,“添”一些具体内容,“删”多余的内容。

自查:对照本课的习作要求,看内容是否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3、互改习作。

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4、课堂交流。

(1)说一说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和体会。

(2)讲一讲修改他人作文的过程和理由。

【设计意图】“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关于习作的目标。本环节要着重注意两点:一是指导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修改作文;二是通过自改、互改、交流,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板块三评价欣赏

1、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精彩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还要简单说一说这些句段好在哪里。

2、班级评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将习作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念出来。组织学生评一评,并说明理由。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精彩之处,并念给大家听,增强写作自信。在班级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片段,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并热爱写作文,从而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板块四课后展示

1、将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并传阅。

2、将优秀习作张贴在“作文园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3、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争取发表。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文化长廊投稿,力争展示。

5、鼓励学生把这篇作文编入自己的优秀习作集。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了作文,并不等于作文课已结束。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学生习作。课后的作文展示是作文课的必要延伸,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习作得到发表或展示,他(她)就十分自豪和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地阅读和写作,写出更好的作文。同时,对其他的同学又是一种鞭策。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本课是学生进入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从方法上说,老师要放手,主要靠学生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的基本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此处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认识理解生字词。

二、参照连接语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事。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中哪些描写可以体会出来?

1、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读出来。

3、全班交流,老师及时总结:

⑴勤劳懂事: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⑵吃苦耐劳:

“八月,天多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此处有一句描写天热的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自己的感觉。

⑶以苦为乐: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此处写孩子们劳动的场面,写得轻松、欢快、活泼,一点儿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读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这一点。

四、拓展延伸

1、摘抄描写天气热的句子。

2、说一说自己在课余时所从事过的劳动以及收获。

《【精华】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