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莓》教学设计1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习: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习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草莓》教学设计2一、情景设计
1、口诀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任意指名学生对口诀。
2、( )里最大能填几?
3×( )<19 6× ( )<38( )×8<55 练习口诀
思考并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试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请你完成这道题21÷8,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全班汇报交流。
2、如果把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情景图)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草莓?先估计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如何检验?完成竖式。
(3)为什么商是6而不是5或7?如何答?
3、你能小结一下在“分草莓”这道题中,我们是怎么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做小结。
4、完成“试一试”:( )里最大能填几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一人在黑板上做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中1至5题。
第1题:创设摘苹果的情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任意选择一个苹果,在小组内交流试商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正确书写竖式。
第3题:创设错误门诊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改错。
第4、5题,要求学生说出题意,独立列式,并清楚回答问题。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试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草莓》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 ……此处隐藏13624个字……个月的景色?(6月和9月)
教师:之前作者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什么?(幻觉)草莓香甜的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是怎么不一般?(那时,树木……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9月)那么作者在此写了与第一段基本相同的农村景物,但有没有变化呢?
景物表现与心境表现与心境
天气:暖和异常温暖
树木:绿树木:顷刻会枯黄
天空:蓝天空:不久会变得灰惨惨
(相同)(意在表现“夏日正浓”和(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和“另一番滋味“)“欢快的心情”)
教师:6月和9月的景色是不同的,那是因为(时间的不同)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省略内容:1也许三天、也许再过几天就会改变。(“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色调”)变化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变中隐藏着渐变。或者省略内容:2也许马上就会改变。(“顷刻之间、不久、只不过”)渐变中孕育着突变。
教师:同学们由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这样着墨是为了(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文中说:“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另一方面,从全文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课后思考练习二
2、小结
同学们:其实景物并没发生变化,只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心境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举个例说明:对父母的态度:
小时候:崇拜
现在:对于他们的某些做法有点不以为然
以后:理解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道理,这个例子更贴近他们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机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能理解、体谅父母。)好,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教师:作者说:“还是妙龄十八”这是错觉。由第1节中以为季节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教师:在这段作者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面对时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态度?(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课文5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作者由草莓想到季节的变化,由季节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由第1节中以为季节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由第3节中“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引发对人生的感悟: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教师: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教师: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时间)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分析:剥夺指什么?增添又是指什么?(文中所画)剥夺的是心性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性。
作者如何看待这种“剥夺与增添”?
1、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美好品质,会有坚定的信仰、成熟的理性,更加睿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等。随着岁月不断沉淀成为我们的美好品质和特性。
2、(用文中的话来照应观点:大凡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变化是渐进的、细微的,美好的东西不断沉淀了下来,经受住了考验,我们自身更成熟了,更完善了。)这样的成熟是美好的。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分析:意思说我们要进取,不要虚度年华。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分析:成年以后,信仰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理性。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同学们这段中“六月草莓”指的是“青春岁月”六月草莓象征蓬勃的青春时代,最珍贵、值得回味的,对过去生活的热爱。文章中还写到九月的草莓,九月的草莓指的是“成年期”,象征一种日益成熟的人生,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此段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流年逝水,青春不再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
二、总结全文
1、草莓——季节——人生何其相似。作者抓住三者的相似点,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就是联想手法的运用。
(联想思维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所联系,或相近,或相关,或相似等。在写作中联想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深远。)
那么,同学们,既然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自然万物与人生“变化”之理息息相通。除草莓之外,你还能在哪些自然万物上体会到“变化”的哲理呢?
(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2、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