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0 14:05:07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此处隐藏28944个字……/p>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心灵”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

设置环境,引导阅读,合理想象,写自己的爱情宣言。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1、谈话: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永远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故事。大作家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年不多情,那个少女不怀春”。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爱情既产生冲动,又懵懵懂懂。这个时期我们的父母应给孩子以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应该怎样对待“爱情”。下面老师要做一个调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说过爱情这个话题了吗?(学生自由回答)

2、导入:从刚才的调查来看很不乐观,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可能由于思想保守,对这一话题过于敏感,而忽视对孩子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希望能为各位同学的家长补上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内容

1、正音正字

忐忑(tǎn tè)繁衍(yǎn)一抔黄土(póu)怒不可遏(è)

词义: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

2、小黑板出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回答:

①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女儿的信,父亲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②作者采用什么方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

③为什么不直接讲道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明确:

①父亲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②作者采用讲故事方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

③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易于接受。避免呆板的说教。

3、作者以美丽的神话故事来给女儿诠释爱情。请说说阅读的感受是什么?(要求:可以涉及主题,故事内容,写作手法,精彩句段)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①女儿敢向父亲问“什么是爱情?”

②采用书信的形式,以神话故事来诠释爱情真谛,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以亲身经历,也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

③谈论爱情并不可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④明白爱情是彼此忠诚,是相互间永久的心灵追念。

⑤是上帝三次发怒,和大天使三次来到人间,并以衰老、死亡来威胁人类,考验人类的爱情,但最后被人类的真正的爱情所感动。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质疑探究: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根据上述,概括全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做归纳:

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男女间彼此经历时间考验的忠诚和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永久的追念。

3、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和段落。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爱情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由衷赞美。

2、喜欢21段——描写很悲凉,但却显示出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这是伟大的。

3、“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使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里的智慧,可理解为“理智”和“责任”。

教师做总结:

大家说的很好,对句子的理解也很深刻。都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爱情。

四、课外拓展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1、问: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有理智,懂得对爱情的忠诚,那么我们初中生能不能谈恋爱,尝试爱情的滋味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教师准备:

(1)不能早恋,影响……

(2)认为早恋无罪……

教师总结:同学们各抒己见,说的太好了。说明我们同学善于思考,有独特的见解。大多数同学认为早恋是酸涩的,影响学习。因此,我们还是应把精力放到学习上。

2、写自己的爱情宣言。

针对中学生爱情状况以及上述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写出发自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自己的爱情宣言。如愿意,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

教师准备:

(1)爱情是两颗心灵之间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充满激情;但是火焰太高会把两颗心都烧焦的。———杨老师

(2)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理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老师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爱情的真正含义,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美好的爱情,但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现在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忠实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样将来有了知识,又有了健全的人格,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美好的爱情。

六、作业:熟读课文,思考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永恒的话题。

是爱情是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

什么真正的爱情:是男女间彼此经历时间的考验和

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的永久追念。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对女儿情感真挚的一封信。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爱情的话题,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用“美好”给“爱情”定位。避免把这个话题当做洪水猛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充分阅读,又引导他们从神话故事中去领会爱情的真谛。领会幸福的真谛。并紧扣话题,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和困境去考验,是男女之间经历时间考验的忠诚和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的永久追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阅读、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他们放弃羞涩,大胆畅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早恋”的态度,并以写自己的爱情宣言的形式,来端正学生的爱情价值观。

注意本文不可只做粗略的阅读,应为家长补上这一课。本节课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上做的还不够,课堂还有些沉闷。待改进。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