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妙析教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此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建议
在学法上,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种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样子的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难点
1.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挂图。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雷、乌、黑、压”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不同的语调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
3.说说自己见过的不同的雨的情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雷、马、黑、压”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用不同的语调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
三、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雨有很多种,你们知道有哪些雨吗?(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出示课后练习题的四种雨的名称及动图。
毛毛雨 阵雨 雷雨 暴雨
(1)学生自己描述一下这几种雨的区别。
(2)哪种雨最大?
3.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你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4.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4.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5.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认读,组词。
6.找出这5个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7.认读词语卡片。(出示:雷雨 乌云 闪电 雷声 窗户 房子)
五、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引读。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六、指导写字
1.出示“雷、乌、黑、压”4个生字,仔细观察,说说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雷、黑”,边讲边示范书写。
3.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梳理板书
雷雨
雷雨前(第1~3自然段)
雷雨中(第4~6自然段)
雷雨后(第7、8自然段)
雷 乌 黑 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垂、户、迎、扑”4个生字。
2.背诵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3.体会动词的巧妙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垂、户、迎、扑”4个生字。
2.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难点
背诵课文,感悟“压、垂、挂”等动词的巧妙运用。
三、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真是好样的!(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2.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呢?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师板书)
3.齐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四、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同学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在夏天,你有没有注意过雷雨前的天气变化呢?请你说一说。
2.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请你仔细观察,等会儿老师要考考你们,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课件出示雷雨前的画面)
3.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课文中又是如何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生读)
5.雷雨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满天的乌云,黑 ……此处隐藏5837个字……雨
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雨中: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空气清新
雨后:太阳--→彩虹(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象)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18雷雨》。(板书课题;齐读)
2.大家见过雷雨吗?雷雨有什么特点?
雷雨也叫雷阵雨,雷雨的时间不长,但天气变化大。雷雨时的天气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自主识记
⑴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⑵巩固识字
①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3.整体感知
⑴范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讲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⑵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第一段(1—3):讲雷雨前的景象。
第二段(4—6):讲雷雨中的景象。
第三段(7、8):讲雷雨后的景象。
质疑:①为什么第3自然段还算雷雨前的景象,不算雷雨中的景象?(雨还没有下。)
②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算雷雨中的景象,不算雷雨后的景象?(雨还没有厅。)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个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
雷雨
【投影】
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