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特征,理解并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仔细读P35的例2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研究。
三、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1、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1.2×1.2×6
=1.44×6
=8.64(dm )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 dm 包装纸。
2.练习:完成P35“做一做”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鱼缸有什么特征?学生解答
3×3×5
=9×5
=45(dm )
3.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2)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⑤给水池抹水泥
四、课堂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四、课堂反馈:
1.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2.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
3.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
板书设计: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例2 1.2×1.2×6
=1.44×6
=8.64(dm )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 dm 包装纸。
课后反思: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其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及灵活应用对学生而言都相对容易理解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灵活调整了练习重心,重点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上让学生上一个台阶,由知道长、宽、高就能想像出实物图形,并能根据生活实际确定所缺少的面应该如何求。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P17~18及P20题1~3)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探索2、5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17—18 做一做,P20的T1-3
1、什么叫偶数和奇数?举5个例子
2、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尝试练习
1、试着完成P18的做一做练习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120 14 36 15 20
24 25 40 50 86
二、汇报展示:
(一)导入
1、请你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12和6 (2)28和7 (3)13和1
(二)教学实施
1.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反馈主题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拿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学生自由地说)
(2)提问: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反馈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如:2=1×2
4=2×2
6=3×2
8=4×2
10=5×2
……
(4)它们的个位数都有什么特点?(个位是0、2、4、6、8)
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提问: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多少个?
教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称它为偶数。那么不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叫它为奇数。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
注意:因为0是2的倍数,所以0也是偶数。
(2)自然数的分类:
自然数:奇数 偶数
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P17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要特别强调0也是偶数。
3.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学号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个位是0或5)
(2)观察表格,P18表格,提问: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5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此处隐藏18070个字……>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歌德巴赫猜想”吗?这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2、课件显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3、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质数”。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质数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习。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
二、反馈预习,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1)初步观察:
组织学生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并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
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1
2、3、5、7、11、13、17、19
4、6、8、9、10、12、14、15、16、18、20
(2)观察思考:
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4、6、8、9、10、12、14、15……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1)完成教材第23面“做一做”,
(课件显示)“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2)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3)提问: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呢?(不必要,只要发现这个数除了1和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3、课件显示教材第24面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首先排除1,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课件演示筛选过程,并最终显示:100以内的质数。(略)小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刚才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判断,如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面第2、3两题
2、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以下内容: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它们之间最大区别是什么?
2、可以用哪些方法判断质数和合数?
3、你还知道些什么?从中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26面(练习四)第4、5两题
教学心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