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2-05 17:34:27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基于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

(3)理解课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依据,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读中,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点、批注。。以这个设想为基础,教给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涵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请同学欣赏歌曲:这首歌曲是与<>创作年代相近英国john lennon的<>,听完这首歌,同学齐读歌词。多美的歌词啊,“爱是生活,活在爱中,爱需要被爱”,让我们一起走进<>也来感受生活中的这种爱吧。

(说明:这个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较快走进文本,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检查预习: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积累字词的情况,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然后在学生课外粗线条浏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入讨论的第一个环节。

(三)讨论

一、品语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文中描写外祖父和山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通过品读精要语句,解读外祖父和山米的个性特征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外祖父对鹤、对山米一如既往的爱和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先给学生举例。

老师举例:师有感情地读课文第八段中的句子“山米说完捡起一块石头朝鹤扔去。石头没打中,但那鹤已吓得四处转头想逃开。‘你赶快给我滚到底特律去!滚!外祖父吼叫着’。”然后我扣紧两个词滚,吼告诉学生我读懂了外祖父当时心中的怒气,他被山米那漠视生命的冷酷行为给激怒了”。你们现在也学着我的样子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等句子紧扣关键词来研读,结合语言环境读出文中主人公当时的情感。

以上是我第一课时的安排,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课标中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精读的要求,引导学生由语文的工具性走向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性。我通过示范,精读,品词各种手段,达到让学生体会出山米和外祖父各自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提示他们圈点、批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读内心

第一课时我们通过品语言悟出了人物的情感,但剖析两个人物的情感可以说只是第一步,小说以鹤为媒介主人公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为了更好地把握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走进人物内心,所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找出文中能表明山米由恨外祖父到理解并深爱外祖父的相关语句”再次引学生深入文本。 学生很容易可找到这些句子,关键是怎样导学。

1、如果学生找到“山米马上觉得自己也有同感。”这句,我将结合文段内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对珍藏的某一物品的感情来谈谈对当时山米内心情感微妙变化的体会。

2、如果学生找到“山米觉得自己和外祖父想的一样”这句,我将把刻句改为“山米回想起”,然后通过朗读比较两句的不同效果,体会当时两个人情感的共同点。

3、如果学生找到“他回头看看正在摆弄鱼竿的外祖父,突然感到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这句,我将说同学们借助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谈谈此时山米的内心活动。

总之,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悟哲理

语文学习既是思维和情感的实践活动,也是语言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感悟哲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围绕“什么是爱?怎么爱”这一主题创造句子进行爱的语言的语句接龙。于是我举例,学生往下接。

爱是外祖父用来震撼山米心灵的一剂良药;爱是山米走向人生新起点的一座桥梁;爱是放学后早早回家,让家人不再焦急等待;爱是将揉成一团的废纸轻轻放在墙角的纸篓;爱是把一张作业工工整整写好,让劳累批改作业的老师赏心悦目;……

通过这种方式把主旨与语言实践结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以致用,把爱延伸到生活中。

(四)作业设计

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篇小作文叙述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关于“爱”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山米与白鹤

品语言: 滚、吼──激怒

读内心: 同感 ── 共鸣

悟哲理: 救鹤── 爱

板书既体现教学思路,又是学生自学小说、欣赏小说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 ……此处隐藏14023个字……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本文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风;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民风、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 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创造性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电视广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长深情的声音,让我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

这则广告的创意就来自民间的吆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对吆喝怀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导入,点题并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介绍作者。

2、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此环节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二、走进吆喝,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老师依次出示以下问题:

1、 边听边圈点勾画出文章介绍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声?

2、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繁杂的吆喝声的?

生反馈、师总结:本文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林林总总的吆喝声,这种组织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赏读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如此丰富的吆喝声,哪些是你最欣赏的?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并试着模仿表演。

在学生品评的基础上,师总结: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还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京味儿的唱腔,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学生自选例子品评并模仿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吆喝这种民俗的理解情况,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一声声的美妙的吆喝把我们带回了什么时代,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人民组成了这样的场景呢?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读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么样的景象?

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

(2)这样的场景中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纯朴的、善良的、乐观的、热情的、也有不劳而获的,虚假的

(3)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从哪里看的出来?

吞小金鱼、留着鼻涕吃烤白薯,吓个大马趴……

(4)这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师点拨后总结:作者在描写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赞扬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达了作者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解决难点:感受民俗、民风,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现在的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说说。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

教师总结: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通过以上环节,拓展延伸,完成目标3。

五、结语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六、作业

1.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