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写作 > 观后感

春的观后感

时间:2025-09-19 22:31:38
春的观后感

春的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的观后感1

上周末我整两天都在看电视剧《傻春》,两天时间把34集全看完了,今天上班眼睛肿地不行,爱与责任。虽然说没睡够是主要原因,但也是因为看这部片子常常看到流泪所导致的。这部片子太感人了,真的。

这片子讲的是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父亲早逝,在这个家几十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中,儿女们围在母亲这个大伞下渡过难关,但这个撑伞的人不是母亲,而是在这个家里的长女。她从5岁到50岁都在为这个家操劳,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把一家人聚拢在一起不分开,善良而执着地为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她承担起母亲的责任,含辛茹苦把弟弟妹妹们拉扯大,又在重重困难袭来之时不离不弃,维持家庭团结。因为从来不为自己着想,对家人没有一点私心,对街坊邻居也都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所以家人叫她"傻大姐",街坊邻居都叫她"傻春"。虽然看着有几分"傻",但她却一直用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对待这个世界,最终博得了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看完以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唯一能想到的三个字是"爱"和"责任"。对家人的爱是傻大姐做所有事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承担起这个家的一切责任是她一生恪守的信条,她说:"有我在,这个家就散不了!"

网上有很多评论说这个傻大姐的形象是万里挑一,平常人根本就做不到这样的。说话如此,但我们毕竟可以比照比照自己做到了人家的百分之几。我比对了一下,孝顺父母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她的50%,但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和情分上面,恐怕就难以达到人家的10%了。如果说再以儿媳妇的身份,站在老公(我老公在家是兄长)的立场去想想问题,那就更加惭愧了。

傻大姐对弟媳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她弟媳嫁入赵家那么多年,却由始至终没把她自己当成赵家人。我想想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毛病,嫁入婆家也差不多十年了,从来都是心向着娘家,很少自发主动地为老公的家里人做点什么事。对公公婆婆也如是,十多年的相敬如宾恰恰说明了大家的生分以及内心里的隔阂。试想啊,如果是自己的父母,有意见有想法肯定就直来直去地说了,打了骂了闹了最后也还是什么事儿没有,而对公公婆婆就不行了,以前还经常有事没事坐在一起聊聊工作和想法,今年闹过一次意见以后就告诫自己再也不能一根肠子直到底了,什么事都要谨慎小心地处理。

有时候我也觉得奇怪,这十多年来与公公婆婆的相处都是波澜不惊地,这不就只当面吵过一次闹过一次而已吗,心里那疙瘩怎么就再也打不开了呢?关系也很难恢复到以前一样啥事没有了。我现在根本不能像以前一样坐在厅里与公公婆婆聊天了,关于自己的工作和对生活的想法更是不会多说一句。同处一屋,这三个多月时间下来,与公公婆婆的对话恐怕没超过二十句吧,且还都是一些"还没睡吗?我回来了"等无聊的招呼用语,说完就直接回房去了,从来不会与公公婆婆在一起相处超过五分钟的时间。那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这话的意思也总算是全明白了。

可是,这种互不相干的局面真的就是大家都想要的吗?有几次我内心里觉得公公婆婆挺可怜的,这么个岁数了还得为小儿子的事操劳,我知道他们很想回自己住的那个家,无奈小儿子在我家附近做生意,住在我家方便帮忙。唉,虽然我真的已经接受了要与公公婆婆同住的事实,但我不爱与他们说话的这种姿态,他们肯定以为我是在嫌弃他们住在我家吧。我不想解释,解释也没用,就这样耗着吧,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

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我原想以前那么喜欢召集我们全家人开会的公公,是否会再一次召集大家吃个团圆饭什么的。以前中秋都是儿女们回老人住的那个屋里过,今年在我家那是不可能的,叫了也没那个气氛,充其量叫大家出去饭馆吃一餐饭且算团圆了吧,这个权利留给老人行使吧,我等着通知就好。现在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吧,想法有一点点改变,不知道是不是该让老公主动提出来,号召全家人聚一聚吃个团圆饭什么的。也当是给公公婆婆传递一个信号,让他们知道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小家,但并没有忘记以父母为中心的大家庭,这样恐怕也能让他们内心感觉到一点温暖吧,毕竟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个样的。老公没那么细心,也许我该多提醒他一些。

另外,中秋节临近,亲戚朋友们互相之间都在送礼,我忽然想到,是不是该给老公的弟弟和弟媳买点什么东西啊,这礼数还是不能缺的吧,往年没做到已经是自己不对了。

好吧,今年中秋开始,我就试着把自己真正当成婆家人吧,替婆家人多想想,时间长了老公会知道感激我的呵呵。在这里也顺带地提醒一下所有的儿媳妇们,不妨把自己当成婆家人,换个立场,也许很多心结就能打开了。日志原文:女人心情靓媳妇我也被你描述的情节感动了,虽然没看过这个片子。

亲也是个情感细腻的人哪

爱情大使这个片子还真不错呢。现在好象热播哦时尚、健康、自信、美丽…来职场新妈妈小圈子聚会啦!去看看喽!呵呵我今天也看完了,哭的我眼睛肿肿的,真的很感人,能做到像傻春那样的人,我想天底下没有吧!对自己的姐妹兄弟这样还说的过去,对那尽爱占便宜的弟媳能这样,有多少人能这样?现在没有这么无私的人了,有也是大海捞针,难找、、、

春的观后感2

12岁前,周妙彤是家庭美满的大家闺秀;

12岁后,周妙彤是家破人亡的教坊司名妓;

很多人觉得在绣春刀这样一部特点鲜明的男人戏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之一周妙彤就是男主的累赘,那我只能说你不懂周妙彤与沈炼的关系。

导演和演员刘诗诗对沈炼和周妙彤之间情感的解读是相互需要。

沈炼对周妙彤的需要在影片中体现的很明显,是情感上的依托,是精神上的救赎,是存活着的希望。首先,沈炼对妙彤全心的爱恋与记挂,除了兄弟情外,唯有在与妙彤有关的时候,沈炼这个被训练成无情的杀人工具的人才有了情感,比如以保其全家平安与陈大人的交易,比如在周妙彤房内模拟与她的对话,能让人感觉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情绪;其次,其实沈炼心里还是记着周家灭门这件事的,所以除了对周妙彤的情感,他才会时刻记着念着把周妙彤从教坊司赎出来,直到最后周妙彤情感的爆发才把这么多年他放在心底的情绪置于明面,在雪地里“要不是因为我,你也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一句话,周妙彤终于放下了,而沈炼也终于得到了精神的解放;最后,在影片中沈炼多次提到赎妙彤和苏州,在魏忠贤事件之前,他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存钱做好锦衣卫的任务,然后抱着这个期望等待实现的那一天,而在魏事件时,诱使他放过魏忠贤的便是这能实现这期望关键的银子。所以说沈炼需要周妙彤。

而周妙彤对沈炼的需要却是影藏在影片的细节中的。首先,是沈炼对她的尊重,她说“来教坊司花钱了不上床的,就你独一份”,如果认真听你会发现这句话里包含了自嘲和感慨,周妙彤自嘲自己作 ……此处隐藏5839个字……实话这个场景里,我感受到陆文昭这个人物的无奈,本想在战场上为国抗敌,可是追随的天子昏庸无道,信任阉人,任由无数将士战死沙场,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如草芥,无奈这世道混沌,于是陆文昭发誓要在这混世换一种生存之道,去改变这乱世。其实看到这里作为观众的我完全被张译演的陆文昭带进去了,就包括最后陆文昭最后知道自己追随的主子抛弃了自己时如梦初醒的眼神,以及最后对沈炼大喊的那一句“沈炼,你我终究是活不过这修罗战场了”,接着冲向要杀他们的军队,还未多走几步就被射倒在地上,军队在他的尸体上踩过那个画面特别虐心,我的男人在旁边看到这个画面时笑了,可是我却笑不起来,我看到的是一颗棋子可悲的结局,心里满是报复,终有可以追随的信仰了,却被信仰抛弃,乱世当道,为了革新,多少颗棋子牺牲在通往改朝的道路上,陆文昭这样为了改变世道,不惜抛弃情意,牺牲朋友却得到主子的抛弃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无非是执念太深,可惜这份执念用错了地方,那个时代需要陆文昭这样的人,可是我觉得陆文昭并需要如此执着的追随他所信仰的那个主子,因为那个主子也是人,不是神,他也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所有棋子,包括他自己,所以最后看到崇祯佯装弱者向魏忠贤下跪祈求保命时,我特别讨厌这个皇帝,抛弃了为他努力的臣子,抛弃了爱他的女人,就连自己都抛弃了,只为取得魏忠贤信任,然后当上皇帝,最后再废了魏忠贤!我很无语,为什么他不从一开始就示弱,跪求魏忠贤,取得他的信任呢!这样就不用牺牲这么多好人呢!

影片看似简单,在我看来很复杂,他的支线和感情充沛的讲不完,但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是在谈情说爱!我最想说的是陆和丁的师兄妹之情,影片并没有提及他二人之间的儿女情长,却在大势已去死期将至时,恍然大悟后悔不已,后悔忍辱负重这么久连身边的人都没有看一眼。那个瞬间,我的心瞬间被击穿。陆抬了抬手,却没摸到师妹的脸,抱着誓死的心态冲向了还以为是战友的敌人。影片里他们俩的情爱到最后也不曾点破,可两个人其实心里都知道。陆说自己这辈子活到这个岁数,已经不在乎什么情义了,可在决战的时候,看到师妹支架不住沈炼受伤,听到师妹大喊的那句师兄,几乎是立刻抛下了已经被他攻得没有招架之力的裴纶转身去支援师妹,甚至着急到把最危险的背部留给了裴纶。

你说他不知道这样很危险么?他一个在刀头舔血的人自然知道,可他依旧关心则乱了。他说他从来不在乎情义,却从来都把师妹放在心间。而另一个,丁看的比什么都透了,她会帮信王,说白了也只是因为师兄而已,哪怕到最后看透了信王会抛弃他们两人,她也依旧对师兄致死相随。

陆文昭鸡贼,惨烈,自以为是,却又惹人可怜,是他说的最多,要换个活法,但是到最后也没换成,都是世道弄人,做什么都没有用了!

剧中的修罗战场,我一开始以为是两军相交的战场,尸横遍野。后来以为是最后大战的悬崖边上。然而看完这一部电影,才明白,真正的修罗战场,实际是那黑暗的时代。

春的观后感6

《春宴》观后感

新书《春宴》出版,当场就买了一本。到手几天后,一直没有时间看。昨天晚上躺在床上看了起来,话说楼主这么多年看书的习惯都是要躺在床上。只翻了几页,实在没有心情认真的看下去了。一如既往的自恋,自以为是,这文字风格仍然是简练,但是描述时仍然是琐碎的。话说楼主是受安妮宝贝文字毒害而成年的。当时就是看着她的书,没有自制力,只念了一个不好的大学。后来的几年,一直作为安妮宝贝的粉丝,虽然不至于狂热到多么HIGH的地步,但只要是她出的书,每本都会有的。

至今,《告别薇安》一直放在我的枕头边。话说我一直不喜欢她的书来着我宁可看萌芽的曾经,觉得安妮宝贝确实写出了自己内心里想表达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感受。在看她的书时,眼睛经常是湿的。从《八月未央》,《告别薇安》,《彼岸花》开始,后面她的每本书,我都会读一遍。看她的书,更多的回忆起自己的少女时光吧!代表着曾经茫然不知所措,却努力的寻找出路的少年岁月。即使后来,她的书我不再有那样痛彻心扉的感觉后,仍然把她出的新书购置一本。我长大了,从一个未成年叛逆少女,到现在的未婚大龄女青年,俗称剩女。对她这文字的领悟和感知却失去了共鸣。那些旅途上的懈逅,莫名其妙的付出和追寻,一见钟情的交合,在看多了后,觉得全是她自己在意淫。

安妮宝贝最初的小说,是有非常明显的亦舒服痕迹的。比如《呼吸》,基本是参照的亦舒的《喜宝》。比如,《七月和安生》里的男主角叫家明······直到高中时看了安妮宝贝的书,才知道亦舒这个人,大学里在图书馆看完了所有的亦舒的小说,当时的感觉就是被安妮宝贝所骗。年少时,深受安妮宝贝毒害。早早的恋爱,过早的失身。在未知性爱美妙的时候就付出自己的身体,伤害收场。于是,过早的不相信爱情。或者在看她的书后就不相信爱情。莲花还是不错的.--嗯,这个承认,算稍微正常一点的小说吧!看《二三事》的时候,就已经很强烈的觉得她的无病呻吟和意淫了。那些所有的人努力追寻,而终于不可得,或者付出许多代价才能得到的东西,赞美,认可,感情,守护等等,她小说里的主角可以坐在家里穿着邋遢,皮肤粗糙,和周围的人关系僵化或者不理不睬,眼神冷漠,却有馅饼从天上砸下来。砸破顶楼别的住户,砸破她家的天花板,直接落到她的手上。我是女人。但是女人也都知道,男人看女人第一眼是看长相吧!一见钟情更大的要求便是女有容吧!我不明白,一个毫无外表美的女人,凭什么可以让男人一见钟情,爱之入骨。

她小说里的人物,多是残缺的。起码人格是残缺的。如郭敬明长得矮小,所以小说主人公都是俊美高挑的无敌大帅哥一样。我猜测,安妮宝贝童年有着深重的阴影,太过于缺乏爱,所以在书里给自己营造有爱有残酷,但是意淫到极致的氛围。未成年叛逆少女,看了安妮宝贝的书,估计以为看了几本书,会写几个字,就可以以后有好的工作,有好的男人,好的际遇被自己遇到吧!可以放纵自己无数次的恋爱,过早的失身,和周围的人都搞不好关系,不知圆滑和处理人际。最终却能遇到成熟稳重,有着万千吸引女性魅力的男的为她掏肝掏肺。可以打败那些风情万种,事业有成或者温柔如水,年轻漂亮的女子。试问:凭什么?《素年锦时》里的那一部分《月棠记》说是写她自己的经历的,算是写实吧!但读来也有深深的会教会女孩子的感觉。在中国,男权统治了几千年,要想男女实现真正的平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试问:一个女子并无所长,目光冷淡,不懂得取阅男人,连份正式的工作都没有,并且阅男人无数,哪个有身份的男人会愿意娶她进门?《素年锦时》里的那一部分《月棠记》说是写她自己的经历的,算是写实吧!但读来也有深深的会教会女孩子的感觉。在中国,男权统治了几千年,要想男女实现真正的平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试问:一个女子并无所长,目光冷淡,不懂得取阅男人,连份正式的工作都没有,并且阅男人无数,哪个有身份的男人会愿意娶她进门?

曾经初中高中时迷过一阵子,看完那个颓废,那个郁闷啊,就觉得走不出来一样。一直到素年锦时,彻底结束了。也有可能是真的长大了吧。不管她的文里写的什么文字里有一种让人往下陷的感觉。现在想想很不美妙我宁可给将来的女儿看知音读者故事会,也不会看这个烂安妮宝贝。高中的时候很迷她,现在无感了,还好她没有影响我的人生。

《春的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