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2 18:14:11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南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品读重点词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众鸟纷飞的动态美。

2、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榕树的静态美和鸟儿的动态美。

2、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生通过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收集有关鸟的天堂和大榕树的资料,并预习课文,提出自己认为值得研究的一两个主要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合作,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疑,了解学情,确定目标。

1、揭示课题,引疑:

初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估计学生会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儿?为什么把那里叫做“鸟的天堂”?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还发现哪些问题?(学生自由畅谈)

现在,你已经弄明白哪些问题?是怎么弄明白的?(生展示课前准备资料和预习成果,师根据学情简介作者和鸟的天堂,存疑)

3、确定目标:学习就应该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根据课后问题的提示,结合课文的特点,你认为学习《鸟的天堂》,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哪几个问题需要重点研究?(师生讨论,筛选并确定学习目标和研究重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向计算机请教。

二读: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读: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边读边想:课文可以怎样分段?理由是什么?

三、自学汇报,巩固字词,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先听打生字,再扩词比赛,然后说说“缝隙、应接不暇”等词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整个词的意思。

3、说说分段情况(鼓励不同分法,以下按四段分法研读课文)

四、完成检测练习,并反馈矫正。

五、学生自我小结,师作简要概括。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4.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巴金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作家,以前曾经读过他的《海上日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的作品。板书课题。

2.播放《鸟的天堂》情景朗读,边看边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你喜欢哪一次的?为什么?

二、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3.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5.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6.质疑。

三、交流预习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解题。

3.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收获。

4.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5.美读。

6.质疑,同学间通过交流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四、理清课文脉络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 ……此处隐藏25536个字……/p>

每节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想用切身体会对我们的老师说:大胆地放开你的羁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空间吧!

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省点力气,因为以往的课堂,我细致入微的讲解换来的总是学生的昏昏欲睡,这节课我就决定少讲,看看这帮孙猴子有多大的能耐。课上我让生分组学习课文内容,并出示学习目标,让生自己标画有关语句写出感悟。任务下达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默读,有的已经开始标画语句,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但汇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还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如生1说:从一簇簇这个词让我感到了榕树叶子的多,而树叶真绿得可爱拟人的手法,让我感觉到叶子的青翠欲滴,我很喜欢这绿色。生2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感受到榕树叶子重重叠叠,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又使我感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活力,好像无数的精灵在跳舞。多精彩的发言,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彩的发言来自于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只有在无拘无束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松开羁绊,让我们的孩子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飞跃与遨游吧!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两段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区分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12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前往广东省新会市,追随巴金爷爷去鸟的天堂感受那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1、出示问题:

作者先后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色却截然不同。第一次去看到了什么?第二次又看到了什么?

请你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说说课文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联想?

2、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谈谈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三、组织交流

这是一株怎样的大榕树? 你是怎么知道的?

1、介绍大榕树:

⑴ 大:许多棵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⑵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你喜欢作者描写榕树的那些句子,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① 叶多;

② 枝干多;

③ 生命力强;

④ 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

(当学生谈到第 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a、作者在描写榕树这一部分用的是什么描写?

(静态)

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联想?

b、这棵榕树生长得这样茂盛,还和什么有关?

(当地农民的保护)

⑶ 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

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小船渐渐前行,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株 的大榕树。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 )。

2、进入“鸟的天堂”:

⑴ 同学们,当“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鸟的天堂”里真的没有一只鸟吗?让我们再去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10~14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____,我感到____。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有关内容。

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榕树是鸟儿的安居之处、聚会之所。作者第一次经过是黄昏,鸟儿都在枝叶浓密的大榕树里栖息,所以难以发现。第二天,作者再到这里所看到则是另一番景象。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去鸟的天堂。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并体会众鸟纷飞的情景。

⑵ 鸟多:到处、到处、大、小、花、黑、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试背诵第12自然段。)

⑶ 仿写句子:

模仿第12自然段描写鸟儿多而热闹的句式写几句话。

⑷ 提问:

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⑸ 提问:

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⑹ 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_____,后来_____,接着 _______。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_______。忽然我看见了鸟儿生活在这里,这使我__________。

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

你还有什么疑问?

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试背诵。

3、结语下课: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更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能真正成为鸟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四、延伸作业

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课后读读巴金先生的其它文章,比如《海上日出》、《草原》、《随想录》等。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试练写一篇解说词,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叶 多 密 绿

榕树 大而茂盛

枝干 枝上生根 数不清

美不胜收

到处 到处

鸟 多而快乐

有的 有的 有的

应接不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