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2 22:26:47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

对话平台

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A、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B、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C、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D、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以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相关链接:

1、中国化石网:

2、古生物化石: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2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 ……此处隐藏16107个字……班内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要想了解这座宝库中更多的奥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自然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分段读一读。

二、实践活动:演一演

1、四人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虽然“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但要设计出相应的动作神态。

2、集体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

三、识记字形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字,“开火车”认读,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老师指导记忆。

3、巩固练习:口头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练习写字。要求:(1)写正确。“厚”字上面无点,“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理”字左边是王字旁。(2)写美观。在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 “册”字的两撇。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五、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文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发现规律,自主填字。

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理解下面词语,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六、布置作业

1、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我会写”中的字,每字写三遍。

2、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和句子,把自己喜欢的新词、句子抄写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上。

3、自编一份“奇妙的大自然”手抄报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 认识“勘、岩”等10个生字。

2· 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难点: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岩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要想学好这篇课文,先得学会这课的生字,你们有信心吗?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再把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连成词多读几遍。

待会儿请同学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看谁的小老师当得最出色。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谁愿意当小老师代着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词?(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

⑵ 去拼音随机抽读。(“我指你读”)

三、由题质疑,自主研读

理解“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过渡:同学们生字认得真不错,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叫──最大的“书”(板书)

师生再次齐读。

1、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书”为什么要加上“ ”号)

2、请你们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3、学生默读汇报:

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4、出示:岩石就是书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三人)齐声再读这句。

5、读后质疑:

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你们都是勤学好问的孩子,课文中的小朋友川川和你们一样,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想弄个明白,这就叫──刨根问底。

四、细读课文5~12自然段,合作探究

爱刨根问底的你们就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你们喜欢的读书方式,选择你的学习伙伴,读一读课文的第5~12自然段,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1、合作研读,小组内交流。

2、汇报解决:

⑴ 书里有什么?(文字和图画)

① 指名从文中找出书里的文字和图画。(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

② 分别指名读。各一个,愿意读的一起读。

③ 教师点拨:

平常我们在读书时,都是通过书里的文字和图画获得了知识,今天我们读了岩石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也一定会有收获。

请同学们不出声地再读一读这部分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本岩石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④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⑤ 交流:

适时出示:“它告诉我们……这座山。”(配音乐,课件展示这一变化过程)

⑥ 看到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

⑦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瞧咱们的地球爷爷真像个魔术师,在亿万年间竞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⑧ 你们也很了不起啊!既能不懂就问,又能合作解决自己的疑问,老师看到你们的脸上已经露出了解决问题的兴奋的笑容。能将你们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选择读书伙伴分角色读5~10段(出示)

A、学生分角色读(请2~3组)

B、师生合作读:

老师被你们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可以和大家合作吗?

C、学生集体分角色读。

⑵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课内外结合。

五、拓展实践,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和川川一起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想一想川川现在心里会想些什么?

⑴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⑵ 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2、爱动脑筋,勤学好问的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神奇奥妙的知识,你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吗?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