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感受、探究发现、语言学用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而夏呢?你喜欢夏天吗?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夏天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课题)
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听读课文)
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 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 “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
要求:1.读出节奏和感情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一) 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二) 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 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 声情并茂)
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好一个灵秀的春,丰腴的秋!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是位粗嗓门的大哥!
哦,夏也有温柔纤细的一面。
好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我要批评你,太谦虚了!读得太好了!
[教师归纳点评]
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老师也来试一试。(师读) 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四、语文活动三:探究品味
读出你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一) 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给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比如:①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二)谁先一鸣惊人?(把你的发现给我们共享?)学生自由回答。
评价语
(一)词语
1.动词:法国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⑴“潜”: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 ……此处隐藏9744个字……要求大家能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示,结合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迅速复习本框内容,最后,我们将在知识竞赛中检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复习本节课内容。
(推选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配合教师组织一场男女生知识对抗赛。竞赛结束后,宣布竞赛结果,给获胜方以精神奖励,并给负方布置任务,整节课在全体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教学设计方案 篇8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 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 11个苹果中去掉 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 9加 2得 11,所以 11减 9等于 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 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 15-9=6 17-9=8 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 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 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三、巩固反馈.
1.
2.把下面各题写成一组一组的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得数.
9+( )=13 9+( )=16
13-9=( ) 16-9=( )
9+( )=15 9+( )=12 9+( )=17
15-9=( ) 12-9=( ) 17-9=( )
3.进行“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游戏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