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解题:
2.辨析文中重要读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前三分钟
1. 古典诗词积累
2. 语言表达训练(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迹)
一、课文导入
(学生上台导入课文)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
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ù) .....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xìng )非异 跬( kuǐ)步 ...
骐骥( qí )(jì)驽马( nú ) 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u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2)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3)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跪在坚持,用心专一)——(4)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二段: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
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三段: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针对我校学生使用手机这一问题,进行短文训练(要求用到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
2.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联系,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 ……此处隐藏39096个字……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劝学》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浑而沉淀着历史沧桑的乐曲,看着这狼烟滚滚、旌旗猎猎的画面,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图片),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图片)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总是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处。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孙权劝学》。
二、第一次尝试读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章篇幅短小,注释详尽。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结合注解,争取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定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是否听清楚他们所读的字音、句读。)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第二次尝试读文:理清故事情节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找出来,可以和同桌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互相讲讲这个事故。
1、字、词、句质疑并解答(或将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来引起重视)。
①以:以……为借口
务: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②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课文中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质疑并解答)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B、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辞——→就)
C、课文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议论)
D、鲁肃与吕蒙的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3、学生齐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4、小结:
孙权这一次劝学让武将吕蒙真的开始就学,而且取得了很大进步,就连文韬武略的鲁肃都愿意和他结为好友。
四、第三次尝试读文:揣摩人物语言
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那么,我们接下来仔细品读品读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描写,我们从哪些方面揣摩语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状态③语气)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表现出对话中的神态,看哪些小组做得最好?
2、播放音乐,创造情境,示范朗读
(小组比读,学生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3、动画配音。(由学生选出朗读的最棒的同学组合朗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领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称赞)
吕蒙: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师小结:
东吴的君主孙权非常爱惜人才,语重心长的劝说吕蒙要涉猎群书;武将吕蒙通过学习有了进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于言表;忠厚的长者鲁肃看到吕蒙进步,由衷的称赞,并大为惊讶。
五、第四次尝试阅读:拓展语言训练
1、自编故事一则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在座的老师们,让这些老师再讲给和大家一样的青少年朋友们,好吗?
2、尝试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一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谁能谈谈学习的收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谈启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①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
(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3、写作训练
我们班上的刘明同学非常聪明,可是由于沉迷上网,厌倦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老师觉得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说,你们愿意劝劝刘明同学吗?
板书设计(略)